长者专版 长者专版 无障碍 无障碍
公众号
小程序
“光启e学堂”
直播平台
返回

邻•听斜土丨“欣”文化:从“杠棒号子”到《滨江号子》,是文化传承,更是守正创新

来源: 斜土分校 时间: 2022-10-27 08:34

只有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增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本期“欣”文化的发声人——斜土街道原创群文作品《滨江号子》编曲 陈至翔

“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我们要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定信心、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才能体现信心,才能坚定信心。其中,文化自信能够赋予我们更持久的信念和力量。”

“滨江号子”与时代共振

“杠棒号子”是斜土街道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浑厚嘹亮、大气有力,是属于劳动者的铿锵之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进步,货运码头人工搬运劳动渐渐成为了历史,“码头号子”也从码头工人随口哼唱的小调转变成了一种民间文化。2006年,斜土街道在挖掘属于斜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发现了“码头号子”的宝贵价值,由此展开了抢救、重现、传承南浦站“杠棒号子”的工作。

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那么,怎样让充满历史感的“杠棒号子”得到年轻人的青睐呢?这时,一名叫作陈至翔的台湾音乐人进入了斜土街道的视野。2010年,来上海看世博会的陈志翔被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所震撼,更是被更是被“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以及海派文化所吸引,决定留在上海发展。

十余年来,陈至翔创作了多首融合海派文化的作品,今年,他聚焦徐汇滨江,以阿卡贝拉人声音乐,再现斜土街道区级非遗项目“杠棒号子”,旨在以年轻人的视角,以现代音乐表现手法,忠实还原过去码头工人的艰辛劳作,以“码头号子”统一搬运货物时的步伐和节奏来减轻身体的负重感,从而激发劳动热情,更能使人振奋精神,同时,也表达了昔日的码头工人对改善工作环境、向往美好生活的期盼。

《滨江号子》通过穿插货船的引擎声和笛声、滔滔江水声来反映昔日的江景,又以现代阿卡贝拉声乐表现手法,诠释了新时代徐汇滨江时而波光粼粼,时而江浪阵阵,又伴随着鸟语花香的无限风光,彰显出一个汇集历史底蕴、凝聚徐汇活力、持续欣欣向荣的徐汇滨江。“《滨江号子》的再创作离不开斜土街道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也从‘杠棒号子’汲取了养分和灵感。”对此陈至翔很感恩。

“音乐创作,并不仅仅是为了悦耳动听,而是要充分表达出创作者的切身感受,让听众产生共鸣。”陈至翔坦言。在对“杠棒号子”进行再创作过程中,他跑了好几个沿江货运码头,查找历史资料,同时也请教了《杠棒号子》创作人,斜土居民——居之浩老师。想象老码头旧时场景和昔日码头工人艰苦生活,亲身感悟徐汇滨江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现代人的幸福生活。“只有这样,《滨江号子》才能穿越时空,让老码头工人和现代年轻人产生共鸣。”

作为斜土街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杠棒号子”的传承者和表演团队成员中有的本身就是码头工人,有的是码头工人后代,他们表演的号子声浑厚而有气势,唱响了一段历史,传承着一种民间文化。“杠棒号子”表演团队参加过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民间音乐展演、区优秀文艺节目巡演展“徐汇之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专场演出,曾荣获全国“金玉兰”中老年艺术大赛金奖。

斜土街道南邻黄浦江,与中国历史最久的船厂——江南造船厂有着深厚渊源,许多造船厂的老工人住在斜土,许多造船厂职工的孩子在斜土这片土地上成长,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斜土船文化

上海世博会后,徐汇滨江开发、上海西岸传媒港的建设……又给斜土社区带来新的变化。在徐汇打造一流文化强区之际,斜土街道也将南浦站“杠棒号子”纳入斜土船文化之中。传承着自强不息、自觉奉献、自力更生”精神的斜土船文化,必将在徐汇滨江伴随着阵阵“新时代号子”,谱写出守正创新的华丽乐章。

 


主管单位:徐汇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 | 地址:徐汇区漕溪北路336号 | 电话:64872222 沪ICP备14039470号
主办单位:上海市徐汇区业余大学(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学院)  |地址:大木桥路434号  |电话:6416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