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我说“斜”谢你(13)丨这支很“独立”的志愿队,不断刷新着小区的“无疫”记录
9月4日,周末。早上9点半左右,海珠公寓志愿者陆陆续续来到一楼大堂,为大筛做准备。10点不到,已有接到通知的居民下楼排队等待核酸采样,大家自觉保持一米距离,井然有序。当天受到台风“轩岚诺”的影响,上海时晴时雨,闷热难耐,志愿者穿着防护服,没多久就汗流浃背,可他们早就习以为常。从4月至今,他们始终在岗,用一腔热忱和过硬素质,让海珠公寓一直保持着“无疫”记录。
海珠公寓是一个独栋迷你小区,18层、60户,有居民170名左右。虽然小区面积小、人又少,但疫情期间小区居民面对困难时体现出的勇敢和团结让人感动。
这支队伍很年轻
疫情初期,海珠公寓不少居民第一时间联系居委,表示愿意为抗疫献出一臂之力。最终,11位青年脱颖而出,组建起一支年轻化、有活力的抗疫志愿队伍。他们中有党员也有群众,有公务员、白领、退伍军人,有平时较为低调的普通住户,也有一直为社区事务操心的业委会成员。来自各行各业的他们,从志愿队成立的那刻起,就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海珠公寓抗疫志愿者。
“很难得的是,这些志愿者都是年轻人,而且成长很快,没多久就能胜任抗疫工作了。”上影居民区书记徐频介绍。年轻人在体力和精力上更有优势,思维也更敏捷、开阔。他们发挥自身所长,不断精进抗疫志愿工作,用汗水诠释了新时代年轻人的精气神。
这支队伍很“独立”
谈起海珠公寓抗疫志愿者,无论居委还是居民,说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放心”。这是个很“独立”的团队,几乎就没有让居委操过心。志愿者、海珠公寓业委会成员戴平说:“看到居委工作人员不分昼夜地做着抗疫工作,真的非常辛苦,我们就决定为他们减负,能自己解决的困难,就不向居委求助。”
志愿者们自己思考、摸索,制定并执行了一系列好用的防疫工作方法:为准时提醒居民下楼做核酸,他们采取“微信通知+志愿者叫楼”的模式,还在每层楼安排年轻人进行排摸,若发现有不会使用智能机的老人,就安排其家人入群,以便及时收到相关通知。电梯是密闭空间,乘坐人数过多会有传染风险,但高楼层住户和腿脚不便的老人下楼做核酸时又必须乘坐电梯。于是志愿者发出倡议,希望住在低层的年轻人能把电梯让给更需要的人,这样既能降低传染风险,又提高了核酸采样的效率。对于居民必要的快递等,志愿者们也严格把关,杜绝病毒“入侵”。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志愿者们也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每次大筛开始前,他们都会提前碰头,把工作中的难点要点全部梳理一遍:有哪些住户需要上门采样、哪些需要敲门提醒下楼;还有居民已在小区外做过核酸,为方便统计人数,戴平就在业主群发起接龙。当志愿者发现有几位居民不参加小区大筛时,他们还会做抽查,确认无误后志愿者们才放心。“防疫工作非同小可,我们一定要多长个心眼。居民们也都很理解并愿意配合的。”戴平说。
夏季燥热,又经常下阵雨,他们就把原先安置在室外的采样位挪进了大堂,同时敞开大门,保证空气流通。“这个想法好!”居民夸赞道:“不怕日晒雨淋,而且又通风,防疫要点也做到位了!”
这幢大楼很“温情”
“疫情期间,左右邻舍关系更加紧密,小区也更团结、更有人情味了。”这是徐频书记对海珠公寓的评价,也是每一位海珠居民的真切感受。而志愿者们,无疑在其中起到了带头和促进作用。
鼓励大家交换物资、各取所需的“公益超市”,最早由志愿者发起,没多久,整栋楼的居民都参与了进来。大家纷纷把多余的物资拿出来互通有无,解决了不少燃眉之急。简单的物资交换无形中拉近了居民之间的距离,而志愿者们从未退缩的步伐、始终在第一线奋战的身影,就像是一面面旗帜,让居民深受触动和鼓舞。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站了出来:三甲医院的医生为居民代配药;年轻人主动关心同楼层的老人;理发师替许久不理发的居民解决“头等大事”;甚至还有“学霸”邻居在线为小朋友辅导作业……虽然负责核酸采样、物资搬运和分发等工作的核心志愿者只有11名,但海珠的志愿者可远远不止11名。“可以说,每一位居民都是志愿者,都是英雄。”戴平十分为自己的好邻居们骄傲。
一场疫情,让新式公寓变成了老式里弄,当年那种亲近的邻里关系又回来了。海珠公寓能成功创建为第一批“无疫”小区,并将“无疫”记录保持至今,团结又勇敢的志愿者和居民功不可没。眼下,志愿者们心中那根弦依然是紧绷的,但他们相信,终有云开雾散、阳光灿烂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