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过课的都说好!这所社区学校荣获“全市首批优质校”!你去过吗?
日前,在徐汇区第十六届学习节的开幕式上,发布了2020年-2021年上海市街镇社区(老年)学校优质校建设评估的结果,斜土街道从众多街镇社区学校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市首批优质校。
“走,到斜土社区(老年)学校上课去。”临近上课时间,“银发”学员们洋溢着笑容,并满怀期待地走进教室,这已成为斜土社区(老年)学校门口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打太极拳、跳交谊舞、弹电子琴……斜土社区(老年)学校课程丰富多彩,学员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相关课程,多元化满足他们的求学需求,让老年人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
走进斜土社区(老年)学校,干净的地面、明亮的吊灯、宽敞的教室、适宜的温度,为学员们营造了一个舒适良好的学习环境。“现在条件变好了很多,教室网络全覆盖,教学智能化,场地宽阔明亮,我十分珍惜在这里上课的机会。”学员如是说。
一、斜土“八韵” 打造品牌课堂
除了硬件设备的升级改造,斜土社区(老年)学校积极整合辖区优质资源,打造了东方印韵、墨香书韵、丹青诗韵、素布雅韵、快乐琴韵、声乐合韵、七彩舞韵、霞光影韵等斜土“八韵”特色课程。
其中,王世君编写的教材《花鸟画基本技法》《山水画基本技法》获得上海市社区教育优秀出版教材,已经纳入到徐汇区社区教育系列教材。目前特色课程已拓展到智能科韵、保健生韵、编织艺韵等十多门。如今斜土“八韵”品牌,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来学习,其中不少外区学员慕名而来。感受琴瑟和鸣的魅力、传承非遗文化的古韵、开辟新时代文明养老的新高地。
“自从来了这里,我们这些中老年人有了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还能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生活变得更精彩,社区学校就是我们的另一个家。”这是在斜土社区(老年)学校上过课的学员们的心声。
二、送课入校 迎合“双减”转型
为响应义务教育“双减”政策,推进“减负”提质工作,斜土街道联合斜土社区(老年)学校搭建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输送优质课程进南洋中学、教科院实验小学、日晖新村小学、江南新村小学等学校,每周已达74节,使社区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共享,为未成年人成长搭建多彩平台。
为了丰富辖区学生的假期生活,充分利用学校场地资源,斜土社区(老年)学校开设了24个兴趣班和十多个暑期活动,吸引社区学生来参加教育及实践活动,在他们心里植入社区教育的种子。
三、文化惠民 共享精神大餐
斜土社区(老年)学校常务副校长陈凤广这样说道:“我想把社区教育办成没有‘围墙’的学校,不断增强社区教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让更多市民乐享精神大餐。”
近年来,学校的办学规模得到了扩展,从2016年秋季每周38门课程发展到今年秋季开设了107个教学课程班,学员人数由不到千人增加到3000余人,兼职教师近70余人。短短五年间,斜土社区(老年)学校迅速发展,推出各种特色课程,让老年人在学习中找寻快乐,这里已然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还考虑到了弱势群体,针对辖区内聋哑人的学习需求,为聋哑人开设了2个书法班和1个智能手机应用班,充分调动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四、科技助老 跨越“数字鸿沟”
斜土社区(老年)学校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建立,营造了智能化校园环境,把智能应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建设,不断拓展延伸出相关课程,在“科技助老”上迈出了一大步。
以陈伟如的智能手机课程为例,每次上课都会精心制作PPT,全方位讲解最近流行的APP,帮助老年人轻松“玩转”手机,紧跟时代。从最初的一个班发展到两个班级,陈伟如已经编写了三本区级教材;此外,学校还申报成立了斜土社区智能应用陈伟如工作室,每月开设两次智能应用讲座,进一步激发老年人对科技的热爱;同时,推行以微信班级群、教师群的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增加了课后老人们的交流与互动。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斜土社区(老年)学校及时成立微课开发团队,依托微信平台和腾讯会议开展线上教学,确保学员“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
2021年秋季正常开学后,仍开设15个云班课,带来了许多教学上的便利,老年人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手机进行自主学习。云班课为社区教育插上“云”翅膀,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也丰富了教育的选择。
此外,斜土社区(老年)学校还向辖区内邻里汇、社会合作办学点辐射课程,内容涵盖书法绘画、保健养身、手工编织等,扩大文化服务覆盖,使社区教育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通过不断努力,致力于将斜土社区(老年)学校打造成为市民学校,在“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基础上辐射更多人群,打造共建共享的市民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