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斜土丨吼一句杠棒号子 唱一段斜土船文化
感知,是一瞬间的事;记录,让瞬间永恒。当我们用影像、文字将日常“定格”、把记忆“存档”,生活的边界也就自然而然地拓宽绵长起来……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明确了路线图和任务书。其中的一大着力之处是“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斜土这片充满活力和幸福感的社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感悟和故事。即日起,微信公众号将推出“发现·斜土”专题栏目,希望通过深入社区,探寻文化、体育、生活等方面的精彩故事,藉由鲜活的影像与报道,带领读者“遇见”更多斜土的美好,更加全面地“发现”斜土的魅力和价值,也为这片沃土的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活力。
本期主角:“杠棒号子”
斜土街道辖区南部为滨江城市水岸,曾经的南浦站、北票码头和开平码头都在其中,还与中国历史最久的船厂——江南造船厂有着深厚渊源,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强不息、自觉奉献、自力更生”斜土船文化。
杠棒号子,作为码头号子的一种曾经是码头林立的黄浦江畔随处可闻的劳动者之歌。随着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进程和港湾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繁重的体力劳动已逐渐被机器所替代,当年肩扛手拉的上海老码头工人都已年逾古稀,工人们搬运货物时所唱的号子随之渐渐消失。
一声杠棒号子是一代人的奋斗史,一个行业形成一种文化,是多元文化的拼图。近年来,随着徐汇打造一流文化强区,斜土街道将南浦站杠棒号子纳入斜土船文化之中。向外界诉说,仍有一群斜土人守护着这些“劳动者声音纪念碑”。
徐徐江风,吹不散号子记忆
斜土街道居民居之浩是一位业余音乐作曲家,近年来在网上发表过近400首歌曲。谈及杠棒号子,他直言再熟悉不过了!退休前,居之浩在“上港六区”工作,这里是码头工人聚集的地方,也是“杠棒号子”的源头。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码头号子”在工人中广为传唱,它不仅能统一搬运货物时的步伐和节奏,更能使人振奋精神、激发劳动热情。第一次听到码头号子,居之浩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1966年,居之浩曾在十六铺码头参加了近一年的社会实践。当时码头上机械化程度低,十六铺码头又以装卸为主,所以大部分物资要靠人力,杠棒作业很普遍,号子随处可闻,居之浩常常跟着工人唱几句。
在他看来,杠棒号子是一种劳动呼号。由于杠棒作业是一种集体协作性很强的体力劳动,为了统一步伐,协调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工人们常常用吆喝和呼号来统一节奏。他回忆说,“最震撼我的是,20余名十六铺码头工人表演的一曲杠棒号子,场面恢宏、气势磅礴。还有那熟悉的呼喊,尽管已过去多年,仍然挥之不去,深深留存在心底,带给我很深的触动。”
扛起文化传承担当,重现号子固有光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杠棒号子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了亟待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斜土街道在挖掘属于斜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发现了码头号子的宝贵价值。于是抢救和重现杠棒号子的工作也由此展开。
同年,斜土街道邀请居之浩参加杠棒号子的创作工作,他毫不犹豫地表示同意。“尽管杠棒号子在当年很流行,但传承性差,越来越不为人所知。这次对杠棒号子的发掘,对我而言也是一种激励。作为一个码头工人,我对杠棒号子有着深厚的情感,这些旋律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我有责任把这些号子传承下去。”居之浩如是说。
由于年代久远,老工人对号子的记忆也是不完整的片段。对此,居之浩采取深入社区走访老码头工人、倾听码头故事等方式收集资料,并将原汁原味的呐喊声进行了艺术加工,加入了反映码头工人苦尽甘来的忆苦思甜部分。最终,编创的《杠棒号子》是一个既富有原汁原味又包含艺术性的文艺作品。
注入时代新活力,号子正年轻
《杠棒号子》表演形式采用原生态无伴奏的男声演唱,并以一人领号、众人应和的方式进行演绎。《杠棒号子》表演团队参加过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民间音乐展演、区优秀文艺节目巡演展“徐汇之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专场演出,曾荣获全国“金玉兰”中老年艺术大赛金奖。
居之浩在其中担任领唱,传承发扬杠棒号子的同时,也收获满满的感动。《杠棒号子》表演团队到华泾镇演出的时候,观众中有许多是曾在码头工作过的老工人。短短几分钟的号子,唤起了他们多少珍贵的记忆。老工人们纷纷围住刚走下台的演员们,紧紧握住他们的手激动地说:“我们太久没听到这号子了,你们的演唱带我们回到了那个难忘的年代,也唱出了码头工人的风采。”
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如何让充满历史感的杠棒号子得到年轻人的青睐呢?一直以来,斜土街道致力于码头号子的保护传承,积极探索传承途径。2022年,街道邀请专业音乐人陈至翔创作《滨江号子》,以阿卡贝拉人声音乐,再现斜土街道区级非遗项目“杠棒号子”,旨在以年轻人的视角,以现代音乐表现手法,忠实还原过去码头工人的艰辛劳作。
在这个已经听不到杠棒号子的时代,斜土街道重现、还原、创新杠棒号子之声,不仅让世人看到了那段辛苦劳动的岁月,还以号子为载体展现出心协力、奋进向上的劳动精神,以及海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海派文化。
守护杠棒号子,就是守护我们自己。
那些生活的艰辛、岁月的磨砺、肩头的血泡、蹒跚的步履、留下了一串串坚韧的脚印。时代变了,生活的变了,生产方式也变了,但杠棒号子的精神仍然是“最棒”的。
精神在传承,时代在适应,社会发展离不开这种坚毅的品质和担当的执着,新时代杠棒号子同样也需要“接力棒”。在斜土船文化之中,我们看到了杠棒号子传承和发展的多元努力和多方支持,挖掘培养、整理传承、创新发展、宣传推广,让传统音乐文化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