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绒绣传承人徐月玲公益传授技艺
绒绣又叫“绒线绣”或“毛绒绣花”,是用彩色羊毛绒线在特制网眼麻布上进行刺绣的一种手工技艺。而上海绒绣艺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其形象逼真、色彩浓郁、层次清晰、立体感强的“海派”艺术风格而独树一帜,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近日,在漕河泾街道龙吴路555弄文化驿站图书馆里,来自张家园居民区绿邑翠苑小区的10余位青少年,聚精会神地聆听着非遗绒绣传承人徐月玲的公益课堂,教授制作小白兔、胡萝卜等绒绣作品。
徐月玲是徐汇区漕河泾街道非遗传承人,自1972年起步,至今已有50年非遗制作和研究经验。她原是国企上海红星绒绣厂的工人,而后从事外贸工作,退休后又回归绒绣,先后志愿担任下岗工人、四川受灾居民以及上海中小学生的教师,传授绒绣技能。2008年至今,在政府和中外文化交流协会的支持下,她参加上海世博会绒绣作品展览,并将部分佳作运送到法国、日本等多地参加展览,受到中外广大非遗绒绣爱好者的好评。
近年来,她将传承非遗工作的重心放在文化驿站工作室的青少年培养方面。她曾说,非遗绒绣是以上海徐家汇土山湾为源头兴起的国家非遗项目,深受广大爱好女红的村民们喜爱。自从街道为她在文化驿站设立工作室后,她将非遗绒绣制作技艺,毫无保留地义务传授给社区的青少年,同时把愿意担当志愿者的青少年们组织起来,参加学习绒绣辅导培训。在徐月玲老师手把手的传授下,孩子们已经逐步掌握了下针、横针、上针等绒绣技艺,从原来对绒绣一窍不通,到兴趣盎然,再到现如今能够创作出20余幅作品。当选为少先队中队长的豆豆同学深有感触地说到:“我打算从非遗绒绣制作起步,让非遗项目得到保护和传承,做读书好、思想好、劳动好的三好学生。”
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纷纷将自己的处女作赠送给家人留念,不少学生还希望能够在未来参加非遗绒绣的展览会和比赛。非遗技艺有了娃娃们的传承,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