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社区 共研未来:“社区教育助力非遗传承”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
在上海市“徐汇华泾杯”手工编织作品大赛十周年之际,为促进社区教育非遗课程建设工作,加强校际交流,作为系列活动之一的“社区教育助力非遗传承”线上研讨会在1月10日下午顺利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徐汇区社区学院指导,华泾镇社区学校主办。来自上海市成人教育协会、徐汇区社区学院、宝山区社区学院、徐汇区凌云街道社区学校、金山区廊下镇社区学校、徐汇区长桥街道社区学校、闵行区古美街道社区学校、徐汇区华泾镇社区学校的20余位领导、专家、专职教师参加了本次研讨活动。
有故事、有温度、有乡愁。宝山区社区学院浦毅华副院长以“罗店彩灯”为引,介绍了宝山社区学院在传承和弘扬优秀地域非遗文化中留住乡情,感怀乡愁,提升市民知晓率,传承彩灯文化的经验与做法。
“在社区,居民不必跋山涉水,就能近距离地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徐汇区凌云街道社区(老年)学校刘倩校长分享了凌云街道社区学校通过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建设、“艺术家庭日”亲子活动、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等开展“古法造纸”非遗传承活动的具体做法。
“十多年来,廊下镇对本地莲湘文化进行了系统挖掘、保护、开发、传承与创新。廊下镇社区学校积极参与并带头实践,让廊下莲湘舞出了非遗新活力。”廊下镇社区学校王洁玲校长从“理念宣传”、“项目结合”、“学习方式”三个方面介绍了“打莲湘”与地域特色相融合,不断提高莲湘的观赏性、技巧性,实现莲湘的舞台化、艺术化,打造非遗品牌注入新活力的过程。
清河六艺、薪火相传。徐汇区长桥街道社区(老年)学校马春梅校长表示,在长桥,品牌非遗系列课程——“清和六艺”(剪纸、书画、茶道、江南丝竹、海派绒艺、武当功夫)并没有德高望重的大师坐镇,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但在这些课程的引领下,非遗文化却在长桥生根发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长桥人。
“自2016年起,学校在市教委、古美路街道办事处、闵行区教育局终身教育科等上级部门的专业指导下,积极开展此项目。一定程度上,带动本辖区居民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学习的热情,在逐步普及古琴艺术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老年居民人文素养与文化底蕴。”闵行区古美街道社区学校徐宁校长分享了“古琴进社区”项目在古美社校的建设情况。
徐汇区华泾镇社区(老年)学校郭玮校长以“智学珠心算 永葆年轻态”为题,从建设课程、开发资源、培育团队、开展科研、辐射推广、取得成效等方面分享了学校开展老年珠心算非遗课程建设和推广的做法与经验。
“社区非遗体验课程是对非遗技艺的传承,但更重要的是文化的植入和情感的启发,成功、成型、成熟的体验课程离不开用心设计、专业支持及持续孵化三要素。”徐汇区社区学院韩雯主任以《“陶”醉石库门》非遗体验课程为例,从课程开发、课程反思、课程孵化三个方面,交流了她对社区非遗体验课程孵化的理解与思考,她表示今后徐汇区社区学院将从“联结、联动、联盟”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促进徐汇区各类非遗体验课程孵化,让社区助力非遗传承。
最后,上海市成人教育协会夏瑛副会长对此次研讨会做了点评,夏会长表示此次研讨会各院校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了非遗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成效显著。从社区教育的角度找到一个切入点研究非遗传承,是具有适切性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七所院校的交流发言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既关注了传承,又推动了创新发展;二是既关注了课程,又深化了内涵的发展;三是既关注研究,又注重辐射和影响。此次研讨会给与会的专家和老师们有了很多新的启发和思考。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创新是历史和时代给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一份责任和使命。未来,为了社区非遗传承这项工作的持续发展,还是要结合城市数字化转型大趋势,去思考非遗项目“落地生根”的多种途径。通过学习和体验模式的不断创新,去开发更多的跨越时空的学习空间,让传统文化承载和弘扬的精神力量,更加彰显时代的价值。社区教育来助力非遗传承是是大有可为的,也会有独特的社会效益。
此次研讨会促进了各校非遗课程建设工作经验和成果的交流,今后几所学校也将结成联盟,互学互鉴,共同研究实践“非遗文化+社区教育”的实施路径和策略,促进非遗文化在社区的保护、传承和创新。